close

高雄發展的焦點始終在港灣。為解決海港功能衰退的危機,見到積極活化碼頭空間及建立港灣文心經濟的軟硬體,如熱門的駁二大港開唱及國際建築團隊設計的流行音樂中心。

不久前,在臨海工業區的大林蒲金甘蔗影展凸顯高雄因分區經濟發展的國家建設及市府南星計劃,犧牲了臨海世代生成的工業文化及聚落,付出人文及生態景觀惡化的慘痛成本。同時,高雄自90年代末即策略性地將資源投注於營造後工業美感經驗的藝文活動及基礎建設,迎合當代全球城市競爭的文化策略,欲雨露均霑帶動藝文展演、時尚空間、美食餐廳、觀光熱潮及房地產投資。 

長期偏重形象工程和活動下,海洋及工業文化的正港味表現在空間更新,欲藉歷史紋理的「風華再現」豐富藝文及商業活動,吸引新興中產階級、遊客及投資客。但在此文化策略的脈絡下,經濟發展問題的癥結是漠視在地文化資源的特殊性,不關注活生生的人及日常生活,將文史或所謂的城市風華發展窄化為城市分區經濟發展的工具。 
例如見到新興區行仁眷村的逍遙園,因2011年底徐敏思研究生全裸藝術創作搶救,文化局近期才與國防部協調,將啟動工程修復建物。廣泛來看官方說法的「重現浪漫風華」,此歷史建築空間活化案類同於高雄文史發展的產官學模式,地方都市計劃主動介入國防部眷村商業化,改變商業用地為公園用地後,將委託高雄建築學會重現逍遙園的風貌,預期將增加一處有懷舊風格的熱帶文化咖啡或藝文空間。 

缺乏人文永續發展

這裡的文化策略,有兩個問題。一是媒體關注及政策轉變來自於民間文化行動;其次是市府轉趨積極的作法,反映地方文史聊備一格的商業定位。老建築充其量可供憑弔昔日風華,但重點在分區觀光休閒經濟。
換句話說,這類的文化策略在意有無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港都雖有「風華再現」,但問題是多數空間都在服務個體的消費,缺乏人文、生態環境及社會永續發展。較之空無人居的逍遙園,過去幾年代表高雄工業文化及港灣文化的產業聚落,包括五金街、紅毛港、舢舨船、打狗驛,在此模式下成了公園、文化園區、觀景橋及故事館。試問風華再現的空間,如同吸引人潮進入勞工博物館、駁二、鋼雕或貨櫃藝術節等新消費空間及藝文活動,究竟是經濟出路?體會了什麼港都文化、產業知識、庶民文史及生活方式? 

作者為文藻外語學院國際事務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逍遙園區再生行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