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何嘉妍(Loretta HO Kar-Yin)

論文摘要  

  全球化的衝擊下,香港政府塑造「亞洲國際都會」(Asia's World City)品牌來推銷香港。在這個國際都會裡,單靠高樓大廈造成的城市景觀(cityscape)已不能滿足旅客對國際城市的想像,反而本土特色成為重要的一環。香港政府利用保育和活化計劃去保留具有建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物,以此來彰顯香港的地區特色,令文化旅遊(cultural tourism)更具吸引力。不論是政府、專家或學者,大部份人只重視建築物的外觀、文化展示(cultural display)和建築物的未來用途,反而忽略其歷史和社會意義,胡亂把符號文化加諸歷史建築物上,打亂甚至打散原本有機的城市肌理和社會網絡。
  本文將介紹並分析香港九十年代開始的三個香港政府及法定機構的歷史建築「保育」案例:前上環街市(現名「西港城」,土地發展公司項目)、旺角花墟(又名太子道西/園藝街,市區重建局項目)、中環嘉咸街街市(市區重建局項目),闡述這些「保育」案例中,政府及法定機構不但沒有理會歷史建築和社會脈絡,予以適當保存,反而透過「保育」、「活化」的名目,把該建築物的空間從民眾手中奪取,讓資本家發展其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
  本文希望用若干實例探討當下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築物的形成與都市改造之間的互動,提出對香港單一的都市想像及其形成的關注。文章試圖用Sharon Zukin的「權力的地景」(landscape of power)探討資本家如何帶動城市的空間改造,由上而下地灌輸著政府對空間活化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想像,選擇性地吸納公眾諮詢(public consultation)和參與(public engagement)收到的意見。活化和保育不單沒有了解當地商戶和居民的真正需要,反而更打擊弱勢社群的謀生空間。
  最後,本文希望提出,如何透過反思上述三個空間的「保育」故事,思考香港和其他鄰近城市,該如何透過進行真正的保育,把空間解殖,同時讓原本屬於庶民的空間能理解該段庶民歷史。更進一步來說,了解歷史建築物的地方行銷政治以過程突顯出本土文化價值體系與全球化進程的強大張力。

 

「全球化下歷史建築物的地方行銷政治──以保育和活化香港花墟為例」全文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paper/B2-2_%E4%BD%95%E5%98%89%E5%A6%8D_%E4%BF%AE%E6%94%B9%E7%89%88.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逍遙園區再生行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